
2019年成人高考高升本中国古代史重要知识归类
第一方面:各朝代的建立
一 王朝更替
二 统一的十个历史朝代:
秦、西汉、新、东汉、西晋、隋、唐、元、明、清
三 隋朝以前统一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
朝代 时期 民族 人物 备注
前秦 四世纪下半期 氏族 苻坚
北魏 439年 鲜卑族 拓拔圭
北周 鲜卑族
四 封建社会的三个大分裂时期:
春秋战国 三国、两晋、南北朝 五代十国、辽、宋、夏、金
五 分裂与统一的辨证关系:
1、统一是长期的,分裂是短暂的;统一是趋势,是主流。
2、分裂之中孕育着统一因素。
3、分裂与统一是螺旋式的上升,不是“分久必和,和久必分”。
4、分裂、统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要从经济方面体现出来
六 各朝代建立的特点:
1、外戚建立:新、隋
2、皇族所建:东汉、东晋、南宋
3、农民领袖建立:西汉、明
4、少数民族建立:前秦、北魏、辽、西夏、金、元、清
5、权臣和大将所建:曹魏、西晋、南北朝、五代更替、唐、北宋
七 历代王朝灭亡情况:
1、被外戚所灭:西汉、北周
2、被农民起义所灭:秦、新、隋、元、明
被农民起义瓦解:东汉、唐
3、被少数民族所灭:西周、西晋、北宋、南宋、辽、夏、金
4、被权臣或大将所灭:东汉、曹魏、东晋、宋、齐、梁、北魏、唐、后周
5、被并列政权所灭:蜀、吴、东魏、西魏、北齐、陈
八 都城概况:
1、战国七雄的都城。2、杭州:南宋。3、咸阳:战国秦国、秦朝。4、开封:战国魏、后梁、后周、北宋。5、北京:战国燕、金、元、明、清。6、洛阳:东周、东汉、曹魏、西晋北魏。7、西安:西周、西汉、新、前秦、隋、唐。8、南京:东吴、东晋、宋、齐、梁、陈
九 七次著名迁都
① 公元前1300年,商王盘康把都城从奄(山东曲阜东)迁到殷(河南安阳西北)。
② 公元前770年,周平王把都城从镐京(西安)迁到洛邑(河南洛阳)。
③ 公元317年,东晋司马睿把都城从洛阳迁到建康(南京)。
④ 公元494年,北魏孝文帝从平城(大同)迁都洛阳。
公元1127年,南宋赵构把都城从东京(开封)迁到临安(杭州)。
⑤ 公元1421年,明政府把都城从应天(南京)迁到北京。
⑥ 后金夺取了辽河流域的大片土地以后,把都城从赫图阿拉(辽宁新宾)迁到沈阳。
⑦ 公元1644年,清政府从沈阳迁都到北京。
十 五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
名称 建立时间 民族 建立者 都城
辽 916年 契丹 耶律阿保机 上京(内蒙古巴林左旗南)
西夏 1038年 党项族 元昊 兴庆(宁夏银川)
金 1115年 女真族 完颜阿骨打 会宁(黑龙江阿城县南)后迁中都(北京)
元 1271年 蒙古族 忽必烈 大都(北京)
清 1636年 满族 皇太极 沈阳(1644年迁都北京)
第二方面 政治史
一 政治制度
1、禅让制:父系后期 “天下为公” 民主推选
2、世袭制:夏启 “天下为家” 子继父位或兄终弟及——1912年清帝退位
3、分封制(奴隶社会): 西周开始
目的:为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
内容:三种人:王族、功臣、先代贵族
三件事:服从命令、贡献财物、派兵作战
意义:巩固统治;疆域广大。
4、中央集权制(封建社会)
(1)各时期的特点
战国: (理论) 法家韩非子的思想
秦朝:确立
① 规定皇帝为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,掌握政、经、军大权。
② 中央:三公—— 丞相、御史大夫和太尉。
③ 地方:郡县制度,郡有郡守,县有县令。
西汉:巩固
“罢黜百家, A:”大一统‘即’君权神授‘,天人感应
独尊儒术 B:为战胜分裂割据提供思想理论基础
C:是新儒学(儒法并用)
隋、唐: 完善
① 三省六部制: 吏
中书 户
皇帝 尚书 礼
门下 兵
刑
② 科举制度,通过考试选拔人才
宋、元:加强
A:稍夺其权 政、财、兵三权收归中央
宋 B:制其钱谷 削弱地方、边疆
C:收其精兵 导致膨胀,财政困难
A:行省制度 中央:中书省
元 B:宣政院 地方:行中书省
C:对西藏、台湾的正式管辖
明、清:强化
A:中央:废丞相权分六部,后设内阁;厂卫制度
明 B:地方:废行中书省,设三司
C:思想:八股取士
A:中央:内阁、六部、军机处、理藩院
清 B:地方:25个省级行政和内蒙古盟旗
C:思想:大兴文字狱
(2) 行政机构的演变和趋势
① 中央: 秦三公——汉三公——隋唐三省六部——元中书省——明六部、内阁--清内阁、六部、军机处
② 地方: 秦郡县——西汉分封、郡县——隋唐管地方少,造成节度使权大——宋削夺割据势力——元行省——明废行省设三司——清25个省级行政区域
③ 趋势: 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。
(3) 观点:如何看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
① 产生的历史根源
⑴ 文化传统 ⑵ 经济基础决定 ⑶ 生产力发展 ⑷ 地主阶级需要
⑸ 有利巩固统一
② 特点:⑴ 皇权至高无上 ⑵ 终身世袭 ⑶ 官吏皇帝任免 ⑷ 皇帝决策有独断性、随意性 ⑸ 皇权借助神权 ⑹ 文化专制 ⑺ 中央和地方,君权和相权矛盾伴随始终 ⑻ 明清走向反动
③ 影响
积极方面:⑴ 维护统一,社会安定 ⑵ 有利经济发展 ⑶ 有利民族交往 ⑷ 保证中外交流 ⑸ 促进科技文化进步
消极方面:⑴ 剥削残酷 ⑵ 争夺皇权 ⑶ 政治腐败 ⑷ 思想钳制
清中后期君主专制受到冲击;从黄宗羲——资维新派——资革命派
二 其他制度
1 九品中正制:曹魏设中正官,评定州郡人才,按高低分为九品,做为政府选用官吏的依据。后按门第高低选拔人才。
2 节度使:[1]、唐睿宗时开始建立[2]、唐玄宗前期总揽军、政、财大权[3]、唐玄宗后期出现安史之乱[4]、安史之乱期间和平叛之后形成藩镇割据[5]、五代十国时节度使权大,藩镇割据继续[6]、周世宗改革为接束割据奠定基础[7]、北宋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,削弱地方势力[8]、宋太祖、宋太宗用10年时间结束割据.
3 科举制:[1]、隋朝出现,取代魏晋南北朝的士族制度,有利选拔人才。[2]、唐初完备——进士科。[3]、明朝更加体现专政 [4]、清朝沿用明制,顽固派坚持科举,反对西学。 [5] 19世纪60年代后,西学高涨,新式学堂出现,要求废除。、 [6]、戊戌变法废八股取士,改革科举制。 [7]、1905年废科举制。
三 治乱
1、治——太平 如:文景之治、光武中兴、贞观之治、开元盛世、
乱——乱世 如:安史之乱、藩镇割据、宦官专权、政变
四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
[1] 战国:秦国商鞅变法(内容、作用)
[2] 新:王莽改制(背景、内容、结果)
[3]北魏:孝文帝改革(背景、内容、作用)
[4] 北宋:王安石变法(时间、背景、内容、作用、失败原因)
2 从原因、性质可划分为三类
[1] 促进一种旧社会制度向一种新的社会制度转变的改革:商鞅变法
[2]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和制度的改革:北魏孝文帝改革
[3] 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变法:王莽改制、王安石变法。
3 从内容看(包括政、经、军、文化、生活等)
[1] 缓和矛盾,减轻负担有:王莽改制
[2] 兴修水利的:王安石变法
[3] 币制改革:王莽改制
[4] 征收赋税:王安石变法。
[5] 汉化、汉制:北魏孝文帝改革
五 古代统治阶级重用人才的事例
1 战国时期,秦孝公任用商鞅
2 东汉末,曹操注意招收和提拔人才
3 东汉末,刘备“三顾茅庐”向诸葛亮问计并重用他
4 唐初,唐太宗赞赏、重用魏征、房玄龄、杜如晦
5 唐前期,武则天重视人才,任用贤臣
6 唐玄宗重视官员的选用与考核,任姚崇、宋憬为相
7北宋,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
六 中国古代的文化专制
1 秦朝“焚书坑儒”
2 西汉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
3 明朝八股取士
4 清朝文字狱等。
七 重要战争战役
序号 战役名称 时间 地点 交战双方 结果 影响
[1] 牧野之战
[3] 楚汉战争
[4] 官渡之战
[5] 赤壁之战
[6] 淝水之战
[7] 澶州战役
[8] 郾城之战
[9] 台州战役
[10] 雅克萨之战
[11] 乌兰布通战役
[12] 昭莫多战役
1 从地点上看:
[1] 发生在河南:牧野、官渡、澶州、郾城之战
[2] 发生在安徽:垓下、淝水
[3] 发生在其他地点:湖北——赤壁; 浙江——台州 :前苏联——雅克萨;蒙古和内蒙古——乌兰布通、昭莫多
2 从结果上看:
以少胜多的战役:巨鹿、官渡、赤壁、淝水
3 从性质上看:
[1] 朝代更替:商汤灭桀、武王伐纣
[2] 统一战争:秦灭六国、楚汉相争、三国归晋、隋、元统一
[3] 并立政权为领土、争霸,试图统一的战争:牧野、吴越、官渡、赤壁、淝水。
[4] 民族间:淝水、澶州、靖康之变、郾城之战、乌兰布通、昭莫多。
[5] 反侵略:台州、雅克萨、郑成功收复台湾。
[6] 农民战争:巨鹿之战。秦末、唐末、明末的农民起义。
4 农民战争建立政权的:秦末——张楚;唐末——大齐;明末——大顺、大西
5 农民起义的特点: 秦末——突发;唐末——流动作战
第三方面 经济史
一 土地制度
封建社会:土地私有制
[1] 屯田制:始于西汉,曹魏盛行;明太祖沿用
[2] 均田制:始于北魏,隋唐沿用,唐中破坏
二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
1 中国古代赋税的主要内容
[1] 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(丁税)
[2] 以户名为依据的财产税(调)
[3] 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(田租)
[4] 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、兵役和杂税
2、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内容
时期 名称 内容 影响
秦 收获物的2/3 沉重
十五税一 收获物的1/15
汉 三十税一 收获物的1/30 减轻田租
北魏 租调制 租——粟;调——帛或布;徭役、兵
隋唐 租庸调制 租——田租,调——人头税;纳绢、布代役 保证劳动时间
唐中 两税法 按土地、财产,一年份夏秋两季征税 改变人丁为主征税标
限制官僚、地主特权
北宋 募役法 纳钱代役
方田均税 按亩征税
明 一条鞭法 把田税、丁税、杂税合一,按田亩交银两,改用银两收税
清 摊丁入亩 把丁税平摊入田赋中,统一征收地丁银,取消人丁税
3 古代赋税制度的沿革规律
[1] 由人丁——田亩 两税法
[2] 由实物——货币 一条鞭法
[3] 由不定时——基本定时 两税法
[4] 由服役——代役 庸
[5] 由繁多——减少 一条鞭法
[6] 随商品经济发展 重税
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,主要反映:一是人头税越来越少,以至最后被取消;这说明随着历史的发展,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越来越松弛。二是逐渐从征收实物向征收银两过度,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。
三 古代经济政策和经济思想
1 战国秦汉:“重农抑商” “农本商末”
2 汉、唐、明、清,调整统治政策
3 明末清初:“工商皆本”
四 古代经济各门类发展概况
农业
1 生产力的发展
[1] 工具的进步
旧石器时代,北京人、山顶洞人;
新石器时代:半坡氏族开始
铁器时代:春秋后期开始
[2] 工具改进
曲辕犁:唐耕作工具
[3] 耕作方法的改进
牛耕:南朝在江南普及:唐 曲辕犁
2 兴修水利
[1] 战国:都江堰。[2] 南朝:兴修水利[3] 隋:大运河。[4] 北宋:王安石变法。
3 农作物
[1] 粟:半坡氏族。
[2] 水稻:A:河姆渡培植。B:南朝:栽培技术提高。
手工业
1青铜器:商发达(最大、最精致)。
2陶瓷:半坡:彩陶
3 纺织业: 丝麻:半坡氏族:用麻线织布
4 造船业:南宋:技术进步,装有罗盘针,抗风力强
5 造纸: [1] 西汉:劳动人民发明造纸术,用丝絮、麻、纤维造纸 [2] 东汉:宦官改进造纸术
商业
1 贸易:汉:丝绸之路。明:郑和下西洋
2 古代货币的演变; [1] 战国: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铸币 [2] 秦:圆形方孔钱为统一货币 [3] 西汉:五铢钱。 [4] 新:大钱 [5] 北宋:铜、铁和金银;交子 .[6] 明后:白银成为流通货币
第五方面 民族关系
一 中国古代各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
战国 匈奴兴起,侵扰,修长城
秦朝 设郡县;修长城
西汉 西南 , 张骞出使西域
东汉 班超经营西域
唐 和亲有文成公主
宋元 边疆战争主要有澶渊之盟和岳飞抗金。
清 康熙平定准葛尔叛乱,乾隆平定回部叛乱。
二 历代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(最早管辖)
1 西北
{西汉}:西域都护 东汉:恢复和西域各国交往
2 东北
辽、金:有效管辖
元: 辽阳行省 清:盛京、吉林、黑龙江将军辖区
3 西藏
唐: 关系密切 {元}:宣政院正式管辖
清:赐封,册封,设置
4 台湾
三国、隋:有关系往来 {元}:澎湖巡检司
清:设台湾府,隶属福建
第六方面 对外关系
一 中国古代与世界各国的交流
1 两汉张骞通西域后,丝绸、冶铸、水利传到中亚、罗马和欧洲。
2 明: 郑和下西洋,带去丝绸和瓷器,从西洋购得珠宝、香料、药材等。
二 中国古代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
1 中国文化外传
[1] 科学技术
A 唐时造纸传朝鲜、日本、印度、阿拉伯、非洲、欧洲。
B 宋朝,印刷术东传朝鲜、日本,西传埃及、欧洲。
C 宋朝,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。
D 元,火药和火药武器传欧洲。
E 明清《本草纲目》《天工开物》译成外文。
[2] 文化、艺术、体育: A 屈原诗歌译成多种文字,唐诗。 B 马球、足球、围棋,唐传日本。
[3] 文字:唐时,日本参?
